비들목 2020. 2. 13. 17:30

山風蠱(18)

 

[] 蠱 序卦 以喜隨人者 必有事 故受之以蠱 承二卦之義 以爲次也 夫喜悅以隨於人者 必有事也 无事則何喜何隨 蠱所以次隨也 蠱 事也 蠱非訓事 蠱乃有事也 爲卦 山下有風 風在山下 遇山而回則物亂 是爲蠱象 蠱之義 壞亂也 在文 爲蠱皿 皿之有蠱 蠱壞之義 左氏傳云 風落山 女惑男 以長女下於少男 亂其情也 風遇山而回 物皆撓亂 是爲有事之象 故云蠱者事也 旣蠱而治之 亦事也 以卦之象言之 所以成蠱也 以卦之才言之 所以治蠱也

 

蠱 元亨 利涉大川

 

[] 旣蠱則有復治之理 自古治必因亂 亂則開治 理自然也 如卦之才以治蠱 則能致元亨也 蠱之大者 濟時之艱難險阻也 故曰利涉大川

 

先甲三日 後甲三日

 

[] 甲 數之首 事之始也 如辰之甲乙 甲第甲令 皆謂首也 事之端也 治蠱之道 當思慮其先後三日 蓋推原先後 爲救弊可久之道 先甲 謂先於此 究其所以然也 後甲 謂後於此 慮其將然也 一日二日 至於三日 言慮之深 推之遠也 究其所以然則知救之之道 慮其將然則知備之之方 善救則前弊可革 善備則後利可久 此古之聖王 所以新天下而垂後世也 後之治蠱者 不明聖人先甲後甲之誡 慮淺而事近 故勞於救世而亂不革 功未及成而弊已生矣 甲者 事之道 庚者 變更之首 制作政敎之類則云甲 擧其首也 發號施令之事則云庚 庚 猶更也 有所更變也

 

[本義] 蠱 壞極而有事也 其卦艮剛居上 巽柔居下 上下不交 下卑巽而上苟止 故其卦爲蠱 或曰 剛上柔下 謂卦變 自賁來者 初上二下 自井來者 五上上下 自旣濟來者 兼之 亦剛上而柔下 皆所以爲蠱也 蠱壞之極 亂當復治 故其占爲元亨而利涉大川 甲 日之始 事之端也 先甲三日 辛也 後甲三日 丁也 前事過中而將壞 則可自新以爲後事之端 而不使至於大壞 後事方始而尙新 然更當致其丁寧之意 以監其前事之失而不使至於速壞 聖人之戒深也

 

彖曰 蠱 剛上而柔下 巽而止 蠱

 

[] 以卦變及二體之義而言 剛上而柔下 謂乾之初九 上而爲上九 坤之上六 下而爲初六也 陽剛 尊而在上者也 今往居於上 陰柔 卑而在下者也 今來居於下 男雖少而居上 女雖長而在下 尊卑得正 上下順理 治蠱之道也 由剛之上 柔之下 變而爲艮巽 艮 止也 巽 順也 下巽而上止 止於巽順也 以巽順之道 治蠱 是以元亨也

 

[本義] 以卦體卦變卦德 釋卦名義 蓋如此則積弊而至於蠱矣

 

蠱元亨 而天下 治也

 

[] 治蠱之道 如卦之才 則元亨而天下治矣 夫治亂者 苟能使尊卑上下之義正 在下者巽順 在上者能止齊安定之 事皆止於順 則何蠱之不治也 其道大善而亨也 如此則天下治矣

 

利涉大川 往有事也

 

[] 方天下壞亂之際 宜涉艱險以往而濟之 是往有所事也

 

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終則有始 天行也

 

[] 夫有始則必有終 旣終則必有始 天之道也 聖人知終始之道 故能原始而究其所以然 要終而備其將然 先甲後甲而爲之慮 所以能治蠱而致元亨也

 

[本義] 釋卦辭 治蠱至於元亨 則亂而復治之象也 亂之終 治之始 天運然也

 

象曰 山下有風 蠱 君子以 振民 育德

 

[] 山下有風 風遇山而回 則物皆散亂 故爲有事之象 君子觀有事之象 以振濟於民 養育其德也 在己則養德 於天下則濟民 君子之所事 无大於此二者

 

[本義] 山下有風 物壞而有事矣而事莫大於二者 乃治己治人之道也

 

初六 幹父之蠱 有子 考无咎 厲 終吉

 

[] 初六 雖居最下 成卦由之 有主之義 居內在下而爲主 子幹父蠱也 子幹父蠱之道 能堪其事 則爲有子而其考得无咎 不然則爲父之累 故必惕厲則得終吉也 處卑而尸尊事 自當兢畏 以六之才 雖能巽順 體乃陰柔 在下无應而主幹 非有能濟之義 若以不克幹而言 則其義甚小 故專言爲子幹蠱之道 必極濟則不累其父 能厲則可以終吉 乃備見爲子幹蠱之大法也

 

[本義] 幹 如木之幹 枝葉之所附而立者也 蠱者 前人已壞之緖 故諸爻皆有父母之象 子能幹之 則飾治而振起矣 初六 蠱未深而事易濟 故其占爲有子則能治蠱而考得无咎 然亦危矣 戒占者宜如是 又知危而能戒則終吉也

 

象曰 幹父之蠱 意承考也

 

[] 子幹父蠱之道 意在承當於父之事也 故祗敬其事 以置父於无咎之地 常懷惕厲 則終得其吉也 盡誠於父事 吉之道也

 

九二 幹母之蠱 不可貞

 

[] 九二陽剛 爲六五所應 是 以陽剛之才 在下而幹夫在上陰柔之事也 故取子幹母蠱爲義 以剛陽之臣 輔柔弱之君 義亦相近 二 巽體而處柔 順義爲多 幹母之蠱之道也 夫子之於母 當以柔巽輔導之 使得於義 不順而致敗蠱 則子之罪也 從容將順 豈无道乎 以婦人言之 則陰柔可知 若伸己剛陽之道 遽然矯拂則傷恩 所害大矣 亦安能入乎 在乎屈己下意 巽順將承 使之身正事治而已 故曰不可貞 謂不可貞固 盡其剛直之道 如是乃中道也 又安能使之爲甚高之事乎 若於柔弱之君 盡誠竭忠 致之於中道則可矣 又安能使之大有爲乎 且以周公之聖 輔成王 成王非甚柔弱也 然能使之爲成王而已 守成不失道則可矣 固不能使之爲羲黃堯舜之事也 二巽體而得中 是能巽順而得中道 合不可貞之義 得幹母蠱之道也

 

[本義] 九二剛中 上應六五 子幹母蠱而得中之象 以剛承柔而治其壞 故又戒以不可堅貞 言當巽以入之也

 

象曰 幹母之蠱 得中道也

 

[] 二得中道而不過剛 幹母蠱之善者也

 

九三 幹父之蠱 小有悔 无大咎

 

[] 三以剛陽之才 居下之上 主幹者也 子幹父之蠱也 以陽處剛而不中 剛之過也 然而在巽體 雖剛過而不爲无順 順 事親之本也 又居得正 故无大過 以剛陽之才 克幹其事 雖以剛過而有小小之悔 終无大過咎也 然有小悔 已非善事親也

 

[本義] 過剛不中 故小有悔 巽體得正 故无大咎

 

象曰 幹父之蠱 終无咎也

 

[] 以三之才 幹父之蠱 雖小有悔 終无大咎也 蓋剛斷能幹 不失正而有順 所以終无咎也

 

六四 裕父之蠱 往 見吝

 

[] 四以陰居陰 柔順之才也 所處得正 故爲寬裕以處其父事者也 夫柔順之才而處正 僅能循常自守而已 若往幹過常之事 則不勝而見吝也 以陰柔而无應助 往安能濟

 

[本義] 以陰居陰 不能有爲 寬裕以治蠱之象也 如是則蠱將日深 故往則見吝 戒占者不可如是也

 

象曰 裕父之蠱 往 未得也

 

[] 以四之才 守常 居寬裕之時則可矣 欲有所往則未得也 加其所任則不勝矣

 

六五 幹父之蠱 用譽

 

[] 五居尊位 以陰柔之質 當人君之幹而下應於九二 是能任剛陽之臣也 雖能下應剛陽之賢而倚任之 然己實陰柔 故不能爲創始開基之事 承其舊業則可矣 故爲幹父之蠱 夫創業垂統之事 非剛明之才則不能 繼世之君 雖柔弱之資 苟能任剛賢 則可以爲善繼而成令譽也 太甲 成王 皆以臣而用譽者也

 

[本義] 柔中居尊而九二承之以德 以此幹蠱 可致聞譽 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 幹父用譽 承以德也

 

[] 幹父之蠱而用有令譽者 以其在下之賢 承輔之以剛中之德也

 

上九 不事王侯 高尙其事

 

[] 上九居蠱之終 无係應於下 處事之外 无所事之地也 以剛明之才 无應援而處无事之地 是 賢人君子不偶於時而高潔自守 不累於世務者也 故云 不事王侯高尙其事 古之人有行之者 伊尹 太公望之始 曾子 子思之徒是也 不屈道以徇時 旣不得施設於天下 則自善其身 尊高敦尙其事 守其志節而已 士之自高尙 亦非一道 有懷抱道德 不偶於時而高潔自守者 有知止足之道 退而自保者 有量能度分 安於不求知者 有淸介自守 不屑天下之事

獨潔其身者 所處雖有得失小大之殊 皆自高尙其事者也 象所謂志可則者 進退合道者也

 

[本義] 剛陽居上 在事之外 故爲此象 而占與戒皆在其中矣

 

象曰 不事王侯 志可則也

 

[] 如上九之處事外 不累於世務 不臣事於王侯 蓋進退以道 用捨隨時 非賢者 能之乎 其所存之志可爲法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