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水坎(29)
重水坎(29)
[傳] 習坎 序卦 物不可以終過 故受之以坎 坎者 陷也 理无過而不已 過極則必陷 坎所以次大過也 習 謂重習 他卦雖重 不加其名 獨坎加習者 見其重險 險中復有險 其義大也 卦中一陽 上下二陰 陽實陰虛 上下无據 一陽 陷於二陰之中 故爲坎陷之義 陽居陰中則爲陷 陰居陽中則爲麗 凡陽在上者 止之象 在中 陷之象 在下 動之象 陰在上 說之象 在中 麗之象 在下 巽之象 陷則爲險 習 重也 如學習溫習 皆重複之義也 坎 陷也 卦之所言 處險難之道 坎 水也 一始於中 有生之最先者也 故爲水 陷 水之體也
習坎 有孚 維心亨 行 有尙
[傳] 陽實 在中 爲中有孚信 維心亨 維其心誠一 故能亨通 至誠 可以通金石 蹈水火 何險難之不可亨也 行有尙 謂以誠一而行 則能出險 有可嘉尙 謂有功也 不行則常在險中矣
[本義] 習 重習也 坎 險陷也 其象爲水 陽陷陰中 外虛而中實也 此卦上下皆坎 是爲重險 中實 爲有孚心亨之象 以是而行 必有功矣 故其占如此
彖曰 習坎 重險也
[本義] 釋卦名義
水流而不盈 行險而不失其信
[傳] 習坎者 謂重險也 上下皆坎 兩險相重也 初六云坎窞 是 坎中之坎 重險也 水流而不盈 陽動於險中而未出於險 乃水性之流行而未盈於坎 旣盈則出乎坎矣 行險而不失其信 陽剛中實 居險之中 行險而不失其信者也 坎中實 水就下 皆爲信義 有孚也
[本義] 以卦象 釋有孚之義 言內實而行有常也
維心亨 乃以剛中也
[傳] 維其心可以亨通者 乃以其剛中也 中實 爲有孚之象 至誠之道 何所不通 以剛中之道而行 則可以濟險難而亨通也
行有尙 往有功也
[傳] 以其剛中之才而往 則有功 故可嘉尙 若止而不行 則常在險中矣 坎 以能行爲功
[本義] 以剛在中 心亨之象 如是而往 必有功也
天險 不可升也 地險 山川丘陵也 王公 設險 以守其國 險之時用 大矣哉
[傳] 高不可升者 天之險也 山川丘陵 地之險也 王公君人者 觀坎之象 知險之不可陵也 故設爲城郭溝池之險 以守其國 保其民人 是有用險之時 其用甚大 故贊其大矣哉 山河城池 設險之大端也 若夫尊卑之辨 貴賤之分 明等威 異物采 凡所以杜絶陵僭 限隔上下者 皆體險之用也
[本義] 極言之而贊其大也
象曰 水洊至習坎 君子以 常德行 習敎事
[傳] 坎爲水 水流仍洊而至 兩坎相習 水流仍洊之象也 水自涓滴 至於尋丈 至於江海 洊習而不驟者也 其因勢就下 信而有常 故君子觀坎水之象 取其有常 則常久其德行 人之德行 不常則僞也 故當如水之有常 取其洊習相受 則以習熟其敎令之事 夫發政行敎 必使民熟於聞聽然後能從 故三令五申之 若驟告未喩 遽責其從 雖嚴刑以驅之 不能也 故當如水之洊習
[本義] 治己治人 皆必重習然後 熟而安之
初六 習坎 入于坎窞 凶
[傳] 初以陰柔 居坎險之下 柔弱无援而處不得當 非能出乎險也 唯益陷於深險耳 窞 坎中之陷處 已在習坎中 更入坎窞 其凶可知
[本義] 以陰柔 居重險之下 其陷益深 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 習坎入坎 失道 凶也
[傳] 由習坎而更入坎窞 失道也 是以凶 能出於險 乃不失道也
九二 坎 有險 求 小得
[傳] 二當坎險之時 陷上下二陰之中 乃至險之地 是有險也 然其剛中之才 雖未能出乎險中 亦可小自濟 不至如初 益陷入于深險 是所求小得也 君子處險難而能自保者 剛中而已 剛則才足自衛 中則動不失宜
[本義] 處重險之中 未能自出 故爲有險之象 然剛而得中 故其占 可以求小得也
象曰 求小得 未出中也
[傳] 方爲二陰所陷 在險之地 以剛中之才 不至陷於深險 是所求小得 然未能出坎中之險也
六三 來之 坎坎 險 且枕 入于坎窞 勿用
[傳] 六三 在坎陷之時 以陰柔而居不中正 其處不善 進退與居 皆不可者也 來下則入于險之中 之上則重險也 退來與進之皆險 故云來之坎坎 旣進退皆險而居亦險 枕 謂支倚 居險而支倚以處 不安之甚也 所處如此 唯益入於深險耳 故云入于坎窞 如三所處之道 不可用也 故戒勿用
[本義] 以陰柔不中正而履重險之間 來往皆險 前險而後枕 其陷益深 不可用也 故其象占如此 枕 倚著未安之意
象曰 來之坎坎 終无功也
[傳] 進退皆險 處又不安 若用此道 當益入于險 終豈能有功乎 以陰柔 處不中正 雖平易之地 尙致悔咎 況處險乎 險者 人之所欲出也 必得其道 乃能去之 求去而失其道 益困窮耳 故聖人 戒如三所處 不可用也
六四 樽酒 簋貳 用缶 納約自牖 終无咎
[傳] 六四陰柔而下无助 非能濟天下之險者 以其在高位 故言爲臣處險之道 大臣 當險難之時 唯至誠見信於君 其交固而不可間 又能開明君心 則可保无咎矣 夫欲上之篤信 唯當盡其質實而已 多儀而尙飾 莫如燕享之禮 故以燕享喩之 言當不尙浮飾 唯以質實 所用一樽之酒 二簋之食 復以瓦缶爲器 質之至也 其質實如此 又須納約自牖 納約 謂進結於君之道 牖 開通之義 室之暗也 故設牖 所以通明 自牖 言自通明之處 以況君心所明處 詩云 天之牖民 如壎如篪 毛公訓牖爲道 亦開通之謂 人臣以忠信善道 結於君心 必自其所明處 乃能入也 人心 有所蔽 有所通 所蔽者 暗處也 所通者 明處也 當就其明處而告之 求信則易也 故云納約自牖 能如是 則雖艱險之時 終得无咎也 且如君心 蔽於荒樂 唯其蔽也故爾 雖力詆其荒樂之非 如其不省 何 必於所不蔽之事 推而及之 則能悟其心矣 自古 能諫其君者 未有不因其所明者也 故訐直强勁者 率多取忤 而溫厚明辯者 其說多行 且如漢祖愛戚姬 將易太子 是其所蔽也 群臣爭之者衆矣 嫡庶之義 長幼之序 非不明也 如其蔽而不察 何 四老者 高祖素知其賢而重之 此其不蔽之明心也 故因其所明而及其事 則悟之如反手 且四老人之力 孰與張良群公卿及天下之士 其言之切 孰與周昌叔孫通 然而不從彼而彼此者 由攻其蔽與就其明之異耳 又如趙王太后愛其少子長安君 不肯使質於齊 此其蔽於私愛也 大臣諫之雖强 旣日蔽矣 其能聽乎 愛其子而欲使之長久富貴者 其心之所明也 故左師觸龍 因其明而導之以長久之計 故其聽也如響 非惟告於君者如此 爲敎者亦然 夫敎 必就人之所長 所長者 心之所明也 從其心之所明而入然後 推及其餘 孟子所謂成德達才是也
[本義] 鼂氏曰 先儒讀樽酒簋爲一句 貳用缶爲一句 今從之 貳 益之也 周禮大祭 三貳 弟子職 左執虛豆 右執挾匕 周旋而貳 是也 九五 尊位 六四近之 在險之時 剛柔相際 故有但用薄禮 益以誠心進結自牖之象 牖 非所由之正 而室之所以受明也 始雖艱阻 終得无咎 故其占如此
象曰 樽酒簋貳 剛柔際也
[傳] 象 只擧首句 如此比多矣 樽酒簋貳 質實之至 剛柔相際接之道能如此 則可終保无咎 君臣之交 能固而常者 在誠實而已 剛柔 指四與五 謂君臣之交際也
[本義] 鼂氏曰 陸氏釋文本 无貳字 今從之
九五 坎不盈 祗旣平 无咎
[傳] 九五在坎之中 是不盈也 盈則平而出矣 祗 宜音柢 抵也 復卦云 无祗悔 必抵於已平則无咎 旣曰不盈 則是未平而尙在險中 未得无咎也 以九五剛中之才 居尊位 宜可以濟於險 然下无助也 二陷於險中 未能出 餘皆陰柔 无濟險之才 人君雖才 安能獨濟天下之險 居君位而不能致天下出於險 則爲有咎 必祗旣平 乃得无咎
[本義] 九五雖在坎中 然以陽剛中正 居尊位而時亦將出矣 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 坎不盈 中 未大也
[傳] 九五 剛中之才而得尊位 當濟天下之險難 而坎尙不盈 乃未能平乎險難 是其剛中之道 未光大也 險難之時 非君臣協力 其能濟乎 五之道未大 以无臣也 人君之道 不能濟天下之險難 則爲未大 不稱其位也
[本義] 有中德而未大
上六 係用徽纆 寘于叢棘 三歲 不得 凶
[傳] 上六 以陰柔而居險之極 其陷之深者也 以其陷之深 取牢獄爲喩 如係縛之以徽纆 囚寘於叢棘之中 陰柔而陷之深 其不能出矣 故云 至于三歲之久 不得免也 其凶可知
[本義] 以陰柔 居險極 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 上六失道 凶三歲也
[傳] 以陰柔而自處極險之地 是其失道也 故其凶 至于三歲也 三歲之久而不得免焉 終凶之辭也 言久 有曰十 有曰三 隨其事也 陷于獄 至于三歲 久之極也 他卦 以年數言者 亦各以其事也 如三歲不興 十年乃字 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