논어/논어본문

學而 第一

비들목 2020. 3. 5. 23:46

學而 第一

 

此 爲書之首篇. 故 所記多務本之意 乃入道之門 積德之基 學者之先務也. 凡十六章

 

1. 子曰 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 有朋 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

 

1.1 子曰 學而時習之 不亦說乎

 

學之爲言 效也. 人性皆善 而覺有先後 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爲 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 習 鳥數飛也 學之不已 如鳥數飛也. 說 喜意也 旣學而又時時習之 則所學者熟而中心喜說 其進 自不能已矣

o. 程子曰 習 重習也 時復思繹 悏恰於中 則說也. 又曰 學者 將以行之也 時習之 則所學者在我 故悅

o. 謝氏曰 時習者 無時而不習 坐如尸 坐時習也 立如齊 立時習也

 

1.2 有朋 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朋 同類也. 自遠方來 則近者可知

o. 程子曰 以善及人 而信從者衆 故 可樂. 又曰 說 在心 樂 主發散 在外

 

 

1.3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

 

慍 含怒意 君子 成德之名

o. 尹氏曰 學 在己 知不知 在人 何慍之有

o. 程子曰 雖樂於及人 不見是而無悶 乃所謂君子

o. 愚謂 及人而樂者 順而易 不知而不慍者 逆而難 故 惟成德者能之. 然 德之所以成 亦由學之正 習之熟 說之深而不已焉耳

o 程子曰 樂 由說而後得 非樂 不足以語君子

 

2. 有子曰 其爲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鮮矣 不好犯上 而好作亂者 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爲仁之本與

 

2.1 有子曰 其爲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鮮矣 不好犯上 而好作亂者 未之有也

 

有子 孔子弟子 名若. 善事父母爲孝 善事兄長爲弟. 犯上 謂干犯在上之人. 鮮 少也 作亂 則爲悖逆爭鬪之事矣. 此 言人能孝弟 則其心和順 少好犯上 必不好作亂也

 

2.2 君子 務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爲仁之本與

 

務 專力也 本 猶根也 仁者 愛之理 心之德也. 爲仁 猶曰行仁 與者 疑辭 謙退 不敢質言也. 言君子凡事 專用力於根本 根本旣立 則其道自生. 若上文所謂孝弟 乃是爲仁之本 學者務此 則仁道自此而生也

o 程子曰 孝弟 順德也 故 不好犯上 豈復有逆理亂常之事. 德有本 本立則其道充大 孝弟行於家而後 仁愛及於物 所謂親親而仁民也 故 爲仁 以孝弟爲本 論性則以仁爲孝弟之本.

o 或問 孝弟爲仁之本 此是由孝弟 可以至仁否 曰 非也 謂行仁自孝弟始. 孝弟 是仁之一事 謂之行仁之本則可 謂是仁之本則不可. 蓋仁 是性也 孝弟 是用也 性中 只有箇仁義禮智四者而已 曷嘗有孝弟來. 然 仁主於愛 愛莫大於愛親 故 曰 孝弟也者 其爲仁之本與

 

3. 子曰 巧言令色 鮮矣仁

 

巧 好 令 善也. 好其言 善其色 致飾於外 務以悅人 則人欲肆而本心之德 亡矣. 聖人 辭不迫切 專言鮮 則絶無 可知. 學者所當深戒也

o 程子曰 知巧言令色之非仁 則知仁矣

 

4.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爲人謨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曾子 孔子弟子 名參 字子輿. 盡己之謂忠 以實之謂信. 傳 謂受之於師 習 謂熟之於己. 曾子以此三者 日省其身 有則改之 無則加勉. 其自治誠切 如此 可謂得爲學之本矣. 而三者之序 則又以忠信爲傳習之本也

o. 尹氏曰 曾子守約. 故 動必求諸身

o. 謝氏曰諸子之學 皆出於聖人 其後愈遠而愈失其眞 獨曾子之學 專用心於內. 故 傳之無弊 觀於子思孟子 可見矣. 惜乎 其嘉言善行 不盡傳於世也 其幸存 而未泯者 學者其可不盡心乎

 

5. 子曰 道千乘之國 敬事而信 節用而愛人 使民以時

 

道 治也. 千乘 諸侯之國 其地可出兵車千乘者也. 敬者 主一無適之謂 敬事而信者 敬其事而信於民也. 時 謂農隙之時. 言治國之要 在此五者 亦務本之意也

o 程子曰 此言至淺. 然 當時諸侯果能此 亦足以治其國矣. 聖人 言雖至近 上下

皆通 此三言者 若推其極 堯舜之治 亦不過此. 若常人之言 近則淺近而已矣

o. 楊氏曰 上不敬則下慢 不信則下疑 下慢而疑 事不立矣. 敬事而信 以身先之

. 易曰 節以制度 不傷財 不害民 蓋侈用則傷財 傷財 必至於害民. 故 愛民 必先於節用. 然 使之不以其時 則力本者不獲自盡 雖有愛人之心 而人不被其 澤矣. 然 此 特論其所存而已 未及爲政也 苟無是心 則雖有政 不行焉

o. 胡氏曰 凡此數者 又皆以敬爲主

o 愚謂 五者反復相因 各有次第 讀者宜細推之

 

6. 子曰 弟子入則孝 出則弟 謹而信 汎愛衆 而親仁 行有餘力 則以學文

 

謹者 行之有常也 信者 言之有實也. 汎 廣也 衆 謂衆人. 親 近也 仁 謂仁者. 餘力 猶言暇日 以 用也 文 謂詩書六藝之文

o 程子曰 爲弟子之職 力有餘則學文 不修其職而先文 非爲己之學也

o 尹氏曰 德行 本也 文藝 末也 窮其本末 知所先後 可以立德矣

o 洪氏曰 未有餘力而學文 則文滅其質 有餘力而不學文 則質勝而野

o 愚謂 力行而不學文 則無以考聖賢之成法 識事理之當然 而所行 或出於私意. 非但失之於野而已

 

7. 子夏曰 賢賢 易色 事父母 能竭其力 事君 能致其身 與朋友交 言而有信 雖曰未學 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 孔子弟子 姓卜 名商. 賢人之賢而易其好色之心 好善有誠也. 致 猶委也 委致其身 謂不有其身也. 四者 皆人倫之大者 而行之必盡其誠 學求如是而已. 故 子夏言 有能如是之人 苟非生質之美 必其務學之至 雖或以爲未嘗爲學 我必謂之已學也

o 游氏曰 三代之學 皆所以明人倫也 能是四者 則於人倫 厚矣 學之爲道 何以加此. 子夏以文學名 而其言 如此 則古人之所謂學者 可知矣. 故 學而一篇 大抵皆在於務本

o 吳氏曰 子夏之言 其意善矣. 然 詞氣之間 抑揚大過 其流之弊 將或至於廢學 必若上章夫子之言然後 爲無弊也

 

8. 子曰 君子 不重則不威 學則不固 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 過則勿憚改

 

8.1 子曰 君子 不重則不威 學則不固

 

重 厚重 威 威嚴 固 堅固也. 輕乎外者 必不能堅乎內. 故 不厚重 則無威嚴 而所學 亦不堅固也

 

8.2 主忠信

 

人不忠信 則事皆無實 爲惡則易 爲善則難. 故 學者必以是爲主焉

o 程子曰 人道唯在忠信 不誠則無物 且出入無時 莫知其鄕者 人心也. 若無忠信 豈復有物乎

 

8.3 無友不如己者

 

無 毋通 禁止辭也. 友 所以補仁 不如己 則無益而有損

 

 

8.4 過則勿憚改

 

勿 亦禁止之辭 憚 畏難也. 自治不勇 則惡日長 故 有過則當速改 不可畏難而苟安也

o. 程子曰 學問之道 無他也 知其不善 則速改以從善而已

o. 程子曰 君子自修之道 當如是也

o. 游氏曰 君子之道 以威重爲質 而學以成之 學之道 必以忠信爲主 而以勝己者輔之. 然 或吝於改過 則終無以入德 而賢者未必樂告以善道 故 以過勿憚改 終焉

 

9. 曾子曰 愼終追遠 民德 歸厚矣

 

愼終者 喪盡其禮 追遠者 祭盡其誠. 民德歸厚 謂下民化之 其德亦歸於厚. 蓋終者 人之所易忽也 而能謹之 遠者 人之所易忘也 而能追之 厚之道也. 故 以此自爲 則己之德厚 下民化之 則其德亦歸於厚也

 

10. 子禽 問於子貢曰 夫子 至於是邦也 必聞其政 求之與 抑與之與 子貢 曰 夫子 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 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10.1 子禽 問於子貢曰 夫子 至於是邦也 必聞其政 求之與 抑與之與

 

子禽 姓陳 名亢 子貢 姓端木 名賜 皆孔子弟子. 或曰 亢 子貢弟子 未知孰是. 抑 反語辭

 

10.2 子貢曰 夫子 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 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溫 和厚也 良 易直也 恭 莊敬也 儉 節制也 讓 謙遜也. 五者 夫子之盛德光輝 接於人者也. 其諸 語辭也 人 他人也. 言夫子未嘗求之 但其德容如是. 故 時君敬信 自以其政就而問之耳 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後得也. 聖人過化存神之妙 未易窺測. 然 卽此而觀 則其德盛禮恭而不願乎外 亦可見矣. 學者所當潛心而勉學也

o. 謝氏曰 學者觀於聖人威儀之間 亦可以進德矣. 若子貢 亦可謂善觀聖人矣 亦可謂善言德行矣. 今去聖人 千五百年 以此五者 想見其形容 尙能使人興起 而況於親炙之者乎

o. 張敬夫曰 夫子至是邦 必聞其政 而未有能委國而授之以政者. 蓋見聖人之儀刑而樂告之者 秉彝好德之良心也 而私欲害之 是以 終不能用耳

 

11. 子曰 父在 觀其志 父沒 觀其行 三年 無改於父之道 可謂孝矣

 

父在 子不得自專 而志則可知 父沒然後 其行可見. 故 觀此 足以知其人之善惡. 然 又必能三年無改於父之道 乃見其孝. 不然 則所行雖善 亦不得爲孝矣

o. 尹氏曰 如其道 雖終身無改 可也 如其非道 何待三年. 然則三年無改者 孝子之心 有所不忍故也

o. 游氏曰 三年無改 亦謂在所當改而可以未改者耳

 

 

12. 有子曰 禮之用 和爲貴 先王之道 斯爲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 不以禮節之 亦不可行也

 

12.1 有子曰 禮之用 和爲貴 先王之道 斯爲美 小大由之

 

禮者 天理之節文 人事之儀則也. 和者 從容不迫之義. 蓋禮之爲體雖嚴 然 皆出於自然之理. 故 其爲用 必從容而不迫 乃爲可貴. 先王之道 此其所以爲美 而小事大事無不由之也

 

12.2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 不以禮節之 亦不可行也

 

承上文而言 如此而復有所不行者 以其徒知和之爲貴 而一於和 不復以禮節之 則亦非復禮之本然矣. 所以流蕩忘反 而亦不可行也

o 程子曰 禮勝則離 故 禮之用 和爲貴. 先王之道 以斯爲美 而小大由之 樂勝則流. 故 有所不行者 知和而和 不以禮節之 亦不可行

o. 范氏曰 凡禮之體 主於敬 而其用則以和爲貴. 敬者 禮之所以立也 和者 樂之

所由生也. 若有子 可謂達禮樂之本矣

o. 愚謂 嚴而泰 和而節 此理之自然 禮之全體也. 毫釐有差 則失其中正 而各倚於一偏 其不可行 均矣

 

13. 有子 曰 信近於義 言可復也 恭近於禮 遠恥辱也 因不失其親 亦可宗也

 

信 約信也 義者 事之宜也 復 踐言也 恭 致敬也 禮 節文也 因 猶依也 宗 猶主也. 言約信而合其宜 則言必可踐矣 致恭而中其節 則能遠恥辱矣. 所依者不失其可親之人 則亦可以宗而主之矣. 此 言人之言行交際 皆當謹之於始而慮其所終 不然 則因仍苟且之間 將有不勝其自失之悔者矣

 

 

 

14. 子曰 君子 食無求飽 居無求安 敏於事而愼於言 就有道而正焉 可謂好學也已

 

不求安飽者 志有在而不暇及也. 敏於事者 勉其所不足 謹於言者 不敢盡其所有餘也. 然 猶不敢自是 而必就有道之人 以正其是非 則可謂好學矣. 凡言道者 皆謂事物當然之理 人之所共由者也

o. 尹氏曰 君子之學 能是四者 可謂篤志力行者矣. 然 不取正於有道 未免有差.

如楊墨 學仁義而差者也 其流至於無父無君 謂之好學 可乎

 

15 子貢 曰 貧而無諂 富而無驕 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貧而樂 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 曰 詩云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其斯之謂與 子曰 賜也 始可與言詩已矣 告諸往而知來者

 

15.1 子貢 曰 貧而無諂 富而無驕 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貧而樂 富而好禮者也

 

諂 卑屈也 驕 矜肆也. 常人 溺於貧富之中 而不知所以自守. 故 必有二者之病. 無諂無驕 則知自守矣 而未能超乎貧富之外也. 凡曰可者 僅可而有所未盡之辭也. 樂則心廣體胖 而忘其貧 好禮則安處善 樂循理 亦不自知其富矣. 子貢 貨殖 蓋先貧後富 而嘗用力於自守者. 故 以此爲問 而夫子答之如此. 蓋許其所已能 而勉其所未至也

 

15.2 子貢 曰 詩云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其斯之謂與

 

詩 衛風淇奧之篇. 言治骨角者 旣切之而復磋之 治玉石者 旣琢之而復磨之 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子貢 自以無諂無驕爲至矣. 聞夫子之言 又知義理之無窮 雖有得焉 而未可遽自足也. 故 引是詩以明之

 

 

 

15.3 子曰 賜也 始可與言詩已矣 告諸往而知來者

 

往者 其所已言者 來者 其所未言者

o 愚安 此章問答 其淺深高下 固不待辯說而明矣. 然 不切則磋無所施 不琢則磨無所措. 故 學者雖不可安於小成而不求造道之極致. 亦不可騖於虛遠而不察切己之實病也

 

16.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

 

o. 尹氏曰 君子 求在我者. 故 不患人之不己知. 不知人 則是非邪正 或不能辨. 故 以爲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