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上經

 

[本義] 周 代名也 易 書名也 其卦 本伏羲所畫 有交易變易之義 故 謂之易 其辭則文王周公所繫 故 繫之周 以其簡帙重大 故 分爲上下兩篇 經 則伏羲之畫 文王周公之辭也 幷孔子所作之傳十篇 凡十二篇 中間 頗爲諸儒所亂 近世晁氏始正其失 而未能盡合古文 呂氏又更定著 爲經二券 傳十券 乃復孔氏之舊云

 

重天乾(1)

 

乾 元 亨 利 貞

 

[] 上古聖人 始畫八卦 三才之道備矣 因而重之 以盡天下之變 故 六畫而成卦 重乾爲乾 乾 天也 天者 天之形體 乾者 天之性情 乾 健也 健而无息之謂乾 夫天 專言之則道也 天且弗違是也 分而言之 則以形體謂之天 以主宰謂之帝 以功用謂之鬼神 以妙用謂之神 以性情謂之乾 乾者 萬物之始 故爲天 爲陽 爲父 爲君 元亨利貞 謂之四德 元者 萬物之始 亨者 萬物之長 利者 萬物之遂 貞者 萬物之成 唯乾坤 有此四德 在他卦則隨事而變焉 故 元 專爲善大 利 主於正固 亨貞之體 各稱其事 四德之義 廣矣大矣

 

[本義] 六畫者 伏羲所畫之卦也 一者 奇也 陽之數也 乾者 健也 陽之性也 本註乾字 三畫卦之名也 下者 內卦也 上者 外卦也 經文乾字 六畫卦之名也 伏羲仰觀俯察 見陰陽有奇偶之數 故 畫一奇以象陽 畫一偶以象陰 見一陰一陽有各生一陰一陽之象 故 自下而上 再倍而三 以成八卦 見陽之性健而其成形之大者爲天 故 三奇之卦 名之曰乾而擬之於天也 三畫已具 八卦已成 則又三倍其畫 以成六畫而於八卦之上 各加八卦 以成六十四卦也 此卦 六畫皆奇 上下皆乾 則陽之純而健之至也 故 乾之名 天之象 皆不易焉 元亨利貞 文王所繫之辭 以斷一卦之吉凶 所謂彖辭者也 元 大也 亨 通也 利 宜也 貞 正而固也 文王以爲乾道大通而至正 故 於筮 得此卦而六爻皆不變者 言其占當得大通而必利在正固 然後 可以保其終也 此 聖人所以作易 敎人卜筮 而可以開物成務之精意 餘卦放此

 

初九 潛龍 勿用

 

[] 下爻爲初 九 陽數之盛 故 以名陽爻 理 无形也 故 假象以顯義 乾 以龍爲象 龍之爲物 靈變不測 故 以象乾道變化 陽氣消息 聖人進退 初九 在一卦之下 爲始物之端 陽氣方萌 聖人側微 若龍之潛隱 未可自用 當晦養以俟時

 

[本義] 初九者 卦下陽爻之名 凡畫卦者 自下而上 故 以下爻爲初 陽數 九爲老 七爲少 老變而少不變 故 謂陽爻爲九 潛龍勿用 周公所繫之辭 以斷一爻之吉凶 所謂爻辭者也 潛 藏也 龍 陽物也 初陽在下 未可施用 故 其象爲潛龍 其占曰勿用 凡遇乾而此爻變者 當觀此象而玩其占也 餘爻放此

 

九二 見龍在田 利見大人

 

[] 田 地上也 出見於地上 其德已著 以聖人言之 舜之田漁時也 利見大德之君 以行其道 君亦利見大德之臣 以共成其功 天下利見大德之人 以被其澤 大德之君 九五也 乾坤 純體 不分剛柔 而以同德相應

 

[本義] 二 謂自下而上第二爻也 後放此 九二 剛健中正 出潛離隱 澤及於物 物所利見 故 其象 爲見龍在田 其占 爲利見大人 九二雖未得位 而大人之德已著 常人 不足以當之 故 値此爻之變者 但爲利見此人而已 蓋亦謂在下之大人也 此 以爻與占者 相爲主賓 自爲一例 若有見龍之德 則爲利見九五在上之大人矣

 

九三 君子終日乾乾 夕惕若 厲 无咎

 

[] 三雖人位 已在下體之上 未離於下而尊顯者也 舜之玄德升聞時也 日夕不懈而兢惕 則雖處危地而无咎 在下之人而君德已著 天下將歸之 其危懼可知 雖言聖人事 苟不設戒 則何以爲敎 作易之義也

 

[本義] 九 陽爻 三 陽位 重剛不中 居下之上 乃危地也 然性體剛健 有能乾乾惕厲之象 故 其占如此 君子 指占者而言 言能憂懼如是 則雖處危地而无咎也

 

九四 或躍在淵 无咎

 

[] 淵 龍之所安也 或 疑辭 謂非必也 躍不躍 唯及時以就安耳 聖人之動 无不時也 舜之歷試時也

 

[本義] 或者 疑而未定之辭 躍者 无所緣而絶於地 特未飛爾 淵者 上空下洞 深昧不測之所 龍之在是 若下於田 或躍而起 則向乎天矣 九陽四陰 居上之下 改革之際 進退未定之時也 故 其象如此 其占 能隨時進退則无咎也

 

九五 飛龍在天 利見大人

 

[] 進位乎天位也 聖人 旣得天位 則利見在下大德之人 與共成天下之事 天下固利見夫大德之君也

 

[本義] 剛健中正 以居尊位 如以聖人之德 居聖人之位 故 其象如此 而占法 與九二同 特所利見者 在上之大人爾 若有其位 則爲利見九二在下之大人也

 

上九 亢龍 有悔

 

[] 九五者 位之極中正者 得時之極 過此則亢矣 上九 至於亢極 故 有悔也 有過則有悔 唯聖人 知進退存亡而无過 則不至於悔也

 

[本義] 上者 最上一爻之名 亢者 過於上而不能下之意也 陽極於上 動必有悔 故 其象占如此

 

用九 見群龍 无首 吉

 

[] 用九者 處乾剛之道 以陽居乾體 純乎剛者也 剛柔相濟爲中 而乃以純剛 是 過乎剛也 見群龍 謂觀諸陽之義 无爲首則吉也 以剛爲天下先 凶之道也

 

[本義] 用九 言凡筮得陽爻者皆用九而不用七 蓋諸卦百九十二陽爻之通例也 以此卦純陽而居首 故 於此發之而聖人因繫之辭 使遇此卦而六爻皆變者 卽此占之 蓋六陽皆變 剛而能柔 古之道也 故 爲群龍无首之象 而其占 爲如是則吉也 春秋傳曰 乾之坤曰 見群龍无首吉 蓋卽純坤卦辭牝馬之貞先迷後得東北喪朋之意

 

 

彖曰 大哉 乾元 萬物 資始 乃統天

 

[本義] 彖 卽文王所繫之辭 傳者 孔子所以釋經之辭也 後凡言傳者 倣此

o 此 專以天道 明乾義 又析元亨利貞 爲四德 以發明之而此一節 首釋元義也 大哉 歎辭 元 大也 始也 乾元 天德之大始 故 萬物之生 皆資之以爲始也 又爲四德之首而貫乎天德之始終 故 曰統天

 

雲行雨施 品物 流形

 

[本義] 此 釋乾之亨也

 

大明終始 六位時成 時乘六龍 以御天

 

[本義] 始 卽元也 終 謂貞也 不終則无始 不貞則无以爲元也 此 言聖人 大明乾道之終始 則見卦之六位 各以時成 而乘此六陽 以行天道 是乃聖人之元亨也

 

乾道 變化 各正性命 保合大和 乃利貞

 

[本義] 變者 化之漸 化者 變之成 物所受爲性 天所賦爲命 大和 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 各正者 得於有生之初 保合者 全於已生之後 此 言乾道變化 无所不利 而萬物各得其性命以自全 以釋利貞之義也

 

首出庶物 萬國 咸寧

 

[] 卦下之辭爲彖 夫子從而釋之 通謂之彖 彖者 言一卦之義 故 知者觀其彖辭 則思過半矣 大哉乾元 贊乾元始萬物之道大也 四德之元 猶五常之仁 偏言則一事 專言則包四者 萬物資始乃統天 言元也 乾元 統言天之道也 天道始萬物 物資始於天也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言亨也 天道運行 生育萬物也 大明天道之終始 則見卦之六位 各以時成 卦之初終 乃天道終始 乘此六爻之時 乃天運也 以御天 謂以當天運 乾道變化 生育萬物 洪纖高下 各以其類 各正性命也 天所賦爲命 物所受爲性 保合大和乃利貞 保 謂常存 合 謂常和 保合大和 是以利且貞也 天地之道常久而不已者 保合大和也 天爲萬物之祖 王爲萬邦之宗 乾道首出庶物而萬彙亨 君道尊臨天位而四海從 王者體天之道 則萬國咸寧也

 

[本義] 聖人在上 故出於物 猶乾道之變化也 萬國各得其所而咸寧 猶萬物之各正性命而保合大和也 此 言聖人之利貞也 蓋嘗統而論之 元者 物之始生 亨者 物之暢茂 利則向於實也 貞則實之成也 實之旣成 則其根蔕脫落 可復種而生矣 此 四德之所以循環而无端也 然而四者之間 生氣流行 初无間斷 此 元之所以包四德而統天也 其以聖人而言 則孔子之意 蓋以此卦 爲聖人得天位行天道而致太平之占也 雖其文義 有非文王之舊者 然讀者各以其意求之 則竝行而不悖也 坤卦放此

 

象曰天行 健 君子以 自彊不息

 

[] 卦下象 解一卦之象 爻下象 解一爻之象 諸卦皆取象以爲法 乾道覆育之象 至大 非聖人 莫能體 欲人皆可取法也 故 取其行健而已 至健 固足以見天道也 君子以自彊不息 法天行之健也

 

[本義] 象者 卦之上下兩象 及兩象之六爻 周公所繫之辭也

o 天 乾卦之象也 凡重卦 皆取重義 此獨不然者 天一而已 但言天行則見其一日一周而明日又一周 若重複之象 非至健 不能也 君子法之 不以人欲害其天德之剛 則自彊而不息矣

 

潛龍勿龍 陽在下也

 

[] 陽氣在下 君子處微 未可用也

 

[本義] 陽 謂九 下 謂潛

 

見龍在田 德施普也

 

[] 見於地上 德化及物 其施已普也

 

終日乾乾 反復道也

 

[] 進退動息 必以道也

 

[本義] 反復 重複踐行之意

 

或躍在淵 進 无咎也

 

[] 量可而進 適其時則无咎也

 

[本義] 可以進而不必進也

 

飛龍在天 大人造也

 

[] 大人之爲 聖人之事也

 

[本義] 造 猶作也

 

亢龍有悔 盈不可久也

 

[] 盈則變 有悔也

 

用九 天德 不可爲首也

 

[] 用九 天德也 天德 陽剛 復用剛而好先 則過矣

 

[本義] 言陽剛 不可爲物先 故 六陽皆變而吉

o 天行以下 先儒謂之大象 潛龍以下 先儒謂之小象 後放此

 

文言曰 元者 善之長也 亨者 嘉之會也 利者 義之和也 貞者 事之幹也

 

[] 他卦 彖象而已 獨乾坤 更設文言 以發明其義 推乾之道 施於人事 元亨利貞乾之四德 在人 則元者 衆善之首也 亨者 嘉美之會也 利者 和合於義也 貞者 幹事之用也

 

[本義] 此篇 申彖傳象傳之意 以盡乾坤二卦之蘊 而餘卦之說 因可以例推云

o 元者 生物之始 天地之德 莫先於此 故 於時爲春 於人則爲仁而衆善之長也 亨者 生物之通 物至於此 莫不嘉美 故 於時爲夏 於人則爲禮而衆美之會也 利者 生物之遂 物各得宜 不相妨害 故 於時爲秋 於人則爲義而得其分之和 貞者 生物之成 實理具備 隨在各足 故 於時爲冬 於人則爲智而爲衆事之幹 幹 木之身而枝葉所依以立者也

 

君子體仁 足以長人

 

[] 體法於乾之仁 乃爲君長之道 足以長人也 體仁 體元也 比而效之 謂之體

 

嘉會足以合禮

 

[] 得會通之嘉 乃合於禮也 不合禮則非理 豈得爲嘉 非理 安有亨乎

 

利物 足以和義

 

[] 和於義 乃能利物 豈有不得其宜而能利物者乎

 

貞固足以幹事

 

[] 貞固 所以能幹事也

 

[本義] 以仁爲體 則无一物不在所愛之中 故 足以長人 嘉其所會 則无不合禮 使物各得其所利 則義无不和 貞固者 知正之所在而固守之 所謂知而弗去者也 故 足以爲事之幹

 

君子行此四德者 故 曰 乾元亨利貞

 

[] 行此四德 乃合於乾也

 

[本義] 非君子之至健 无以行此 故 曰乾元亨利貞

o 此 第一節 申彖傳之意 與春秋傳所載穆姜之言不異 疑古者已有此語 穆姜稱之 而夫子亦有取焉 故 下文 別以子曰 表孔子之辭 蓋傳者欲以明此章之爲古語也

 

初九曰 潛龍勿用 何謂也 子曰 龍德而隱者也 不易乎世 不成乎名 遯世无悶 不見是而无悶 樂則行之 憂則違之 確乎其不可拔 潛龍也

 

[] 自此以下 言乾之用 用九之道也 初九 陽之微 龍德之潛隱 乃聖賢之在側陋也 守其道 不隨世而變 晦其行 不求知於時 自信自樂 見可而動 知難而避 其守堅不可奪 潛龍之德也

 

[本義] 龍德 聖人之德也 在下故 隱 易 謂變其所守 大抵乾卦六爻 文言 皆以聖人明之 有隱顯而无淺深也

 

九二曰 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何謂也 子曰 龍德而正中者也 庸言之信 庸行之謹 閑邪存其誠 善世而不伐 德博而化 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君德也

 

[] 以龍德而處正中者也 在卦之正中 爲得正中之義 庸信庸謹 造次必於是也 旣處无過之地 則唯在閑邪 邪旣閑則誠存矣 善世而不伐 不有其善也 德博而化 正己而物正也 皆大人之事 雖非君位 君之德也

 

[本義] 正中 不潛而未躍之時也 常言亦信 常行亦謹 盛德之至也 閑邪存其誠 无斁亦保之意 言君德也者 釋大人之爲九二也

 

九三曰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何謂也 子曰 君子進德修業 忠信 所以進德也 修辭立其誠 所以居業也 知至至之 可與幾也 知終終之 可與存義也 是故 居上位而不驕 在下位而不憂 故 乾乾 因其時而惕 雖危 无咎矣

 

[] 三居下之上而君德已著 將何爲哉 唯進德修業而已 內積忠信 所以進德也 擇言篤志 所以居業也 知至至之 致知也 求知所至而後至之 知之在先 故 可與幾 所謂始條理者知之事也 知終終之 力行也 旣知所終 則力進而終之 守之在後 故 可與存義 所謂終條理者聖之事也 此 學之始終也 君子之學如是 故 知處上下之道而无驕憂 不懈而知懼 雖在危地而无咎也

 

[本義] 忠信 主於心者 无一念之不誠也 修辭 見於事者 无一言之不實也 雖有忠信之心 然非修辭立誠 則无以居之 知至至之 進德之事 知終終之 居業之事 所以終日乾乾而夕猶惕若者 以此故也 可上可下 不驕不憂 所謂无咎也

 

九四曰 或躍在淵无咎 何謂也 子曰 上下无常 非爲邪也 進退无恒 非離群也 君子進德修業 欲及時也 故 无咎

 

[] 或躍或處 上下无常 或進或退 去就從宜 非爲邪枉 非離群類 進德修業 欲及時耳 時行時止 不可恒也 故 云或 深淵者 龍之所安也 在淵 謂躍就所安 淵在深而言躍 但取進就所安之義 或 疑辭 隨時而未可必也 君子之順時 猶影之隨形 可離 非道也

 

[本義] 內卦 以德學言 外卦 以時位言 進德修業 九三備矣 此則欲其及時而進也

 

九五曰 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何謂也 子曰 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 水流濕 火就燥 雲從龍 風從虎 聖人作而萬物覩 本乎天者 親上 本乎地者 親下 則各從其類也

 

[] 人之與聖人 類也 五以龍德升尊位 人之類莫不歸仰 況同德乎 上應於下 下從於上 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也 流濕 就燥 從龍 從虎 皆以氣類 故 聖人作而萬物皆覩 上旣見下 下亦見上 物 人也 古語云人物物論 謂人也 易中 利見大人 其言則同 義則有異 如訟之利見大人 謂宜見大德中正之人則其辨明 言在見前 乾之二五 則誠人旣出 上下相見 共成其事 所利者見大人也 言在見後 本乎天者 如日月星辰 本乎地者 如蟲獸草木 陰陽 各從其類 人物莫不然也

 

[本義] 作 起也 物 猶人也 覩 釋利見之意也 本乎天者 謂動物 本乎地者 謂植物 物各從其類 聖人 人類之首也 故 興起於上則人皆見之

 

上九曰 亢龍有悔 何謂也 子曰 貴而无位 高而无民 賢人 在下位而无輔 是以動而有悔也

 

[] 九居上而不當尊位 是以无民无輔 動則有悔也

 

[本義] 賢人在下位 謂九五以下 无輔 以上九過高志滿 不來輔助之也

o 此 第二節 申象傳之意

 

潛龍勿用 下也

 

[] 此以下 言乾之時 勿用 以在下 未可用也

 

見龍在田 時舍也

 

[] 隨時而止也

 

[本義] 言未爲時用也

 

終日乾乾 行事也

 

[] 進德修業也

 

或躍在淵 自試也

 

[] 隨時自用也

 

[本義] 未遽有爲 姑試其可

 

飛龍在天 上治也

 

[] 得位而行 上之治也

 

[本義] 居上以治下

 

亢龍有悔 窮之災也

 

[] 窮極而災至也

 

乾元用九 天下治也

 

[] 用九之道 天與聖人同 得其用 則天下治也

 

[本義] 言乾元用九 見與他卦不同 君道剛而能柔 天下无不治矣

o 此 第三節 再申前意

 

潛龍勿用 陽氣潛藏

 

[] 此以下 言乾之義 方陽微潛藏之時 君子亦當晦隱 未可用也

 

見龍在田 天下文明

 

[] 龍德 見於地上 則天下見其文明之化也

 

[本義] 雖不在上位 然天下已被其化

 

終日乾乾 與時偕行

 

[] 隨時而進也

 

[本義] 時當然也

 

或躍在淵 乾道乃革

 

[] 離下位而升上位 上下革矣

 

[本義] 離下而上 變革之時

 

飛龍在天 乃位乎天德

 

[] 正位乎上 位當天德

 

[本義] 天德 卽天位也 蓋唯有是德 乃宜居是位 故 以名之

 

亢龍有悔 與時偕極

 

[] 時旣極則處時者亦極矣

 

乾元用九 乃見天則

 

[] 用九之道 天之則也 天之法則 謂天道也 或問乾之六爻 皆聖人之事乎 曰 盡其道者 聖人也 得失則吉凶存焉 豈特乾哉 諸卦皆燃也

 

[本義] 剛而能柔 天之法也

o 此 第四節 又申前意

 

乾元者 始而亨者也

 

[] 又反覆詳說 以盡其義 旣始則必亨 不亨則息矣

 

[本義] 始則必亨 理勢然也

 

利貞者 性情也

 

[] 乾之性情也 旣始而亨 非利貞 其能不息乎

 

[本義] 收斂歸藏 乃見性情之實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 不言所利 大矣哉

 

[] 乾始之道 能使庶類生成 天下蒙其美利 而不言所利者 蓋无所不利 非可指名也 故 贊其利之大曰大矣哉

 

[本義] 始者 元而亨也 利天下者 利也 不言所利者 貞也 或曰 坤利牝馬則言所利矣

 

大哉 乾乎 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本義] 剛 以體言 健 兼用言 中者 其行无過不及 正者 其位不偏 四者 乾之德也 純者 不雜於陰柔 粹者 不雜於邪惡 蓋剛健中正之至極 而精者 又純粹之至極也 或疑乾剛无柔 不得言中正者 不然也 天地之間 本一氣之流行而有動靜爾 以其流行之統體而言 則但謂之乾而无所不包矣 以其動靜分之然後有陰陽剛柔之別也

 

六爻發揮 旁通情也

 

[本義] 旁通 猶言曲盡

 

時乘六龍 以御天也 雲行雨施 天下平也

 

[] 大哉 贊乾道之大也 以剛健中正純粹六者 形容乾道 精 謂六者之精極 以六爻 發揮旁通 盡其情義 乘六爻之時 以當天運 則天之功用著矣 故 見雲行雨施 陰陽溥暢 天下和平之道也

 

[本義] 言聖人時乘六龍以御天 則如天之雲行雨施而天下平也

o 此 第五節 復申首章之意

 

君子以成德爲行 日可見之行也 潛之爲言也 隱而未見 行而未成 是以君子弗用也

 

[] 德之成 其事可見者 行也 德成而後可施於用 初方潛隱未見 其行未成 未成 未著也 是以君子弗用也

 

[本義] 成德 已成之德也 初九 固成德 但其行未可見爾

 

君子學以聚之 問以辨之 寬以居之 仁以行之 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君德也

 

[] 聖人在下 雖已顯而未得位 則進德修業而已 學聚問辨 進德也 寬居仁行 修業也 君德已著 利見大人而進以行之耳 進居其位者 舜禹也 進行其道者 伊傅也

 

[本義] 蓋由四者 以成大人之德 再言君德 以深明九二之爲大人也

 

九三 重剛而不中 上不在天 下不在田 故 乾乾 因其時而惕 雖危 无咎矣

 

[] 三 重剛 剛之盛也 過中而居下之上 上未至於天而下已離於田 危懼之地也 因時順處 乾乾兢惕 以防危 故 雖危而不至於咎 君子順時兢惕 所以能泰也

 

[本義] 重剛 謂陽爻陽位

 

九四 重剛而不中 上不在天 下不在傳 中不在人 故 或之 或之者 疑之也 故 无咎

 

[] 四 不在天 不在田 而出人之上矣 危地也 疑者 未決之辭 處非可必也 或進或退 唯所安耳 所以无咎也

 

[本義] 九四 非重剛 重字 疑衍 在人 謂三 或者 隨時而未定也

 

夫大人者 與天地合其德 與日月合其明 與四時合其序 與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違 後天而奉天時 天且弗違 而況於人乎 況於鬼神乎

 

[] 大人 與天地日月四時鬼神合者 合乎道也 天地者 道也 鬼神者 造化之跡也 聖人 先於天而天同之 後於天而能順天者 合於道而已 合於道 則人與鬼神 豈能違也

 

[本義] 大人 卽釋爻辭所利見之大人也 有是德而當其位 乃可以當之 人與天地鬼神 本无二理 特蔽於有我之私 是以 梏於形體而不能相通 大人 无私 以道爲體 曾何彼此先後之可言哉 先天不違 謂意之所爲 默與道契 後天奉天 謂知理如是 奉而行之 回紇 謂郭子儀曰 卜者言此行 當見一大人而還 其占 蓋與此合 若子儀者 雖未及乎夫子之所論 然其至公无我 亦可謂當時之大人矣

 

亢之爲言也 知進而不知退 知存而不知亡 知得而不知喪

 

[本義] 所以動而有悔也

 

其唯聖人乎 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 其唯聖人乎

 

[] 極之甚 爲亢 至於亢者 不知進退存亡得喪之理也 聖人則知而處之 皆不失其正 故 不至於亢也

 

[本義] 知其理勢如是而處之以道 則不至於有悔矣 固非計私以避害者也 再言其唯聖人乎 始若設問而卒自應之也

o 此 第六節 復申第二第三第四節之意

 

'주역 > 주역경문 및 집주' 카테고리의 다른 글

天需訟(6)  (0) 2020.01.15
水天需(5)  (0) 2020.01.15
山水蒙(4)  (0) 2020.01.13
水雷屯(3)  (0) 2020.01.13
重地坤(2)  (0) 2020.01.08

+ Recent posts